改革开放40年 贵阳居民消费价格“变迁”呈现四大特点

来源: 贵州新闻网

11月27日,多彩贵州网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贵阳调查队获悉,改革开放40年,贵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运行呈现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上涨、服务业快速发展、工业成本下降、形成新的市场价格体系等四大特点。

  改革开放以来,贵阳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飞跃,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,消费需求稳步发展,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。

  2017年,贵阳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6元,比1979年增长92.8倍,年均增长12.7%,扣除价格因素,实际年增长7.0%;人均消费性支出26063元,比1979年增长82.3倍,年均增长12.3%。1979年到2017年,贵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6.07倍,平均每年递增5.28%。

  农副产品价格上涨

  拉动城乡发展

  40年来,食品类价格上涨12.6倍,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。长期以来,我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,直到1978年以前,我国的农副产品价格一直偏低,工农产品比价不合理的状况极大地阻碍了农副业生产的发展。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是我国价格改革的突破口。改革开放之初,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,放开市场让农副产品进入并大幅度提高其价格,推动农村副业生产发展,丰富城市商品供应,让工农产品比价趋于合理。

  贵阳食品类价格上涨带动CPI持续上涨近40年,2017年比1979年食品价格上涨幅度高达12.6倍,平均每年递增7.1%。价格改革的前三十年,粮食和副食品价格在所有零售商品价格中是涨幅较高的一类,普遍高于工业产品价格。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,拉高了CPI,推动农副业生产发展,丰富城市商品供应,促进工农产品比价趋于合理的同时,也极大地通过农村经济社会快速进步发展,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。

  服务业快速发展

 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改善,给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,带来了契机。改革开放40年来,贵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服务行业快速发展,服务项目价格除了在2002年微降0.2%外,每年价格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。自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家号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,各类服务项目得到快速发展,服务行业分工越来越细,家政劳动逐渐社会化,人们对社会服务需求量的增加,带来了价格的不断上涨。

  改革开放40年来,贵阳市服务行业高速发展,服务项目价格上涨了20倍,各类服务项目价格轮番大幅度上涨,同时,学杂保育费、房租费、文娱费也大幅上涨。特别是1990年至2008年期间,服务业价格涨幅远远高于CPI价格涨幅。

  工业生产成本下降

 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,工业生产成本不断下降。对比食品和服务业价格,工业消费品价格涨幅有限,40年来平均涨幅未能突破一倍。在工业消费品中,衣着类和家庭设备及日用品类价格涨幅较低。

  据调查统计,除1985年至1997年价格逐年小幅上涨外,1979—1984年、1998—2010年间价格呈持续下跌情况,直到2010年,衣着类价格才开始上涨。40年来,衣着类价格仅上涨30.5%;日用机电消费品仅上涨10.5%;而家庭设备及日用品类价格则下降了6.3%,在1994年,汽车、摩托车、固定电话机、传呼机、手机等交通和通讯工具普遍进入居民家庭时价格有所上涨,后来价格一直稳定,交通工具、通讯工具价格呈一直下降趋势。

  形成新的市场价格体系

  改革开放后,大部分商品的定价权从政府回归到市场。农产品价格的提高,积极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、稳定发展。而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金融保险、邮电通讯、文化教育、医疗保健、房地产等行业所占比重加大,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。

  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》,贵阳市凡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价格、公益性价格、自然垄断经营商品价格的调整,都要建立听证制度。还在治理通货膨胀、通货紧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。如针对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和买菜难、买菜贵等问题,贵阳市积极抓好“菜蓝子”建设,设立了猪肉蔬菜等政府平价直销点、农超对接惠民生鲜超市。同时做好保护低收入群体利益工作,实时发放价格补贴。40年的价格改革,完成了从“计划市场—卖方市场—买方市场”的质变,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与发展,极大地满足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。

  展望未来,贵阳市将继续深化推进新时期价格改革,重民生,稳物价。进一步加强和推进“菜篮子”工程,构建“大数据+价格”精准监测体系,加强市场价格监管,防止民生价格大幅波动,保障市民日常生活不受影响。

最新人物